都亚楠 开封市中医院脑病科
“脑袋里总像有蝉鸣,白天还好,一到安静时就响个不停”“耳朵里嗡嗡响,有时像水流声,有时像电流声”——生活中,不少人被类似的异常声响困扰,却分不清自己是脑鸣还是耳鸣。虽然两者都表现为“异常声响”,但在中医看来,其病因、病位和调理方法大不相同,而“耳脑同治”的整体思维,正是破解这类问题的关键。
一、先辨异同:脑鸣与耳鸣的中医界定
中医对脑鸣、耳鸣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书中将耳鸣称为“耳中鸣”,脑鸣称为“头中鸣”,明确区分了两者的病位差异:
耳鸣:声响源于耳内,如蝉鸣、风声、水声等,常伴听力下降、耳闷胀感。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耳鸣多与肾、心、肝相关,因耳窍失养或邪扰耳窍所致。例如,长期熬夜后出现的耳鸣,多为肾精不足;情绪激动后突发的耳鸣,常与肝火上炎有关。
脑鸣:声响感觉在颅内或头顶部,如虫蛀、机器轰鸣,常伴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等。中医视“脑为髓之海”,脑鸣多因髓海空虚、气血瘀滞或痰湿上蒙所致,与肾、脾关系密切。比如,老年人常见的脑鸣,多因肾精亏虚、脑髓不足;肥胖者的脑鸣,常与痰湿阻塞脑络相关。
两者虽有区别,但常相互影响:耳鸣日久可因“久病及脑”引发脑鸣,脑鸣也可能因“脑气不宣”牵连耳窍导致耳鸣。因此,中医强调“耳脑相关”,治疗需兼顾两者。
二、追根溯源:脑鸣、耳鸣的常见中医证型
中医治疗的核心是“辨证求因”,脑鸣与耳鸣的根源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虚证:精血不足,窍道失养
肾精亏虚:常见于中老年人或长期劳累者,表现为耳鸣或脑鸣如蝉鸣,声音低微,夜间加重,伴腰膝酸软、脱发、牙齿松动。这是因“肾生髓,髓充脑,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则脑髓空虚、耳窍失养。治疗以补肾填精为主,常用左归丸加减,重用熟地、山茱萸、枸杞等滋补肾精,加磁石、五味子聪耳安神。食疗可选用黑芝麻核桃粥(黑芝麻20g、核桃15g、粳米50g),每周3-4次。
气血不足:多见于体质虚弱、产后女性,耳鸣或脑鸣声音轻柔,伴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月经量少。因气血不能上荣脑耳,窍道缺乏濡养所致。治疗用八珍汤或归脾汤,通过黄芪、党参补气,当归、白芍养血,使气血充足、上达脑耳。日常可艾灸足三里、三阴交,每次15分钟,提升气血运行能力。
(二)实证:邪浊内阻,窍道不通
肝火上扰:常见于情绪急躁者,耳鸣或脑鸣声音洪亮,如风声、雷鸣,伴口苦、头痛、面红目赤。因肝气郁结化火,循经上扰脑耳所致。治疗需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以龙胆草、黄芩清泻肝火,柴胡、栀子疏肝解郁,加石菖蒲通窍。症状较轻时,可用菊花10g、夏枯草15g煮水,代茶饮用。
痰湿蒙蔽:多见于肥胖、喜食油腻者,耳鸣或脑鸣如闷塞感,伴头晕头重、胸闷痰多、舌苔厚腻。因痰湿内生,阻塞脑耳窍道所致。治疗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半夏、陈皮化痰,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加藿香、佩兰化湿通窍。饮食需忌肥肉、甜腻食物,可多吃冬瓜、薏米等利湿食材。
瘀血阻滞:常发生在头部外伤或久病后,耳鸣或脑鸣声音固定,如敲击声,伴头痛固定不移、舌有瘀斑。因瘀血阻塞脑耳脉络,气血不通而发声。治疗用通窍活血汤,以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麝香(或人工麝香)开窍通络,配合丹参、葛根改善血液循环。可配合按摩合谷、血海穴,促进瘀血消散。
三、耳脑同治的实用技巧与预防
除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有不少简单有效的调理方法:
鸣天鼓:双手掌心捂耳,手指贴在后脑勺,食指叠在中指上轻敲后脑勺,每次30下,每日2次。通过震动刺激耳窍和脑部,疏通经络,缓解鸣响。
穴位按摩:耳鸣重点按揉耳周的听宫、听会穴;脑鸣侧重按揉百会、风池穴,每次按压1-2分钟,以酸胀感为宜。
起居调护:避免长期戴耳机(每日不超过1小时),减少噪音刺激;控制情绪,避免暴怒或长期焦虑;睡前用温水泡脚,引火下行,减轻夜间鸣响。
中医认为,脑与耳通过经络紧密相连,“脑为诸阳之会,耳为宗脉之所聚”,无论脑鸣还是耳鸣,都与全身脏腑功能相关。区分证型、辨证施治,同时兼顾“养脑”与“聪耳”,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掌握这些方法,就能摆脱“嗡嗡声”的困扰,让脑清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