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鹏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在慢性疾病管理中,高血压与糖尿病常常“结伴而行”。数据显示,约6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而这两种疾病叠加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降压药与降糖药的联合使用在临床中极为普遍。但药物联用并非简单的“1+1”,从西药学角度看,二者可能通过代谢途径、药效叠加或不良反应等层面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正确认识这些相互作用,是安全有效用药的关键。
一、联用的必要性与风险并存
高血压与糖尿病均属于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组分,二者共享“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损伤”等病理基础。当两种疾病共存时,血压和血糖的控制目标更为严格。因此,联用降压药与降糖药是实现“双达标”的必要手段。
然而,药物联用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降压药与降糖药可能通过以下途径产生相互作用:其一,代谢途径竞争。多数药物需经肝脏或肾脏代谢,若两种药物依赖同一酶系统或转运体,可能引发血药浓度异常升高或降低;其二,药效叠加效应。部分药物可能增强或削弱彼此的治疗作用,例如某些降压药可能升高血糖,而某些降糖药可能加重低血压风险;其三,不良反应协同。两种药物的副作用可能相互叠加,如利尿剂与磺脲类降糖药均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联用后低血钾风险显著增加。
二、常见药物组合的相互作用解析
从西药学分类来看,降压药主要包括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降糖药则涵盖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胰岛素、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不同组合的相互作用差异显著,以下为临床常见组合的解析:
1.ACEI/ARB与各类降糖药:优先推荐的“友好组合”
ACEI(如依那普利)和ARB(如氯沙坦)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首选降压药。从作用机制看,二者不仅能降低血压,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尿蛋白,对肾脏具有保护作用。与二甲双胍联用时,二者代谢途径无明显交叉,且ARB可缓解二甲双胍可能引发的轻度水肿;与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联用时,两类药物均能减少尿糖排泄,协同降低血糖,同时ARB可抵消SGLT-2抑制剂可能引发的轻度血容量减少导致的血压波动。
2.钙通道阻滞剂(CCB)与降糖药:警惕水肿与血糖波动
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二氢吡啶类CCB是常用降压药,但其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可能与胰岛素的外周作用产生拮抗——部分患者联用后可能出现血糖轻度升高。此外,CCB常见的水肿副作用可能与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如吡格列酮)的水钠潴留作用叠加,增加心衰风险,临床需谨慎联用,必要时减少剂量并监测体重变化。
3.β受体阻滞剂与降糖药:隐藏的“风险组合”
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可能掩盖低血糖的典型症状,仅表现为乏力或出汗,延误低血糖的识别。同时,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能抑制胰岛素分泌,升高血糖。因此,糖尿病患者如需使用β受体阻滞剂,应优先选择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比索洛尔),并加强血糖监测。
4.利尿剂与降糖药:电解质紊乱的“叠加陷阱”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可升高血糖,其机制与抑制胰岛素分泌、加重胰岛素抵抗有关,与磺脲类降糖药联用时需增加血糖监测频率。更需注意的是,利尿剂可能导致低钾血症,而胰岛素也可能促进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二者联用可能引发严重低血钾,表现为肌肉无力、心律失常,需定期检测血钾水平。
三、安全联用的四大核心原则
从西药学角度出发,降压药与降糖药的联用需遵循以下原则,以最大化疗效并规避风险: 1.优先选择“协同保护”的药物组合
临床证据表明,ACEI/ARB与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的组合具有“心肾双保护”作用,能降低心梗、心衰、肾衰竭的发生风险,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方案。 2.个体化调整剂量与监测指标
联用药物时需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年龄、体重等调整剂量。例如,肾功能不全者使用二甲双胍需减量,而ARB类药物则需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剂量;同时定期监测血糖、血压、电解质(钾、钠)及肝肾功能,及时发现异常波动。
3.避免“副作用叠加”的禁忌组合
如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与磺脲类降糖药联用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噻嗪类利尿剂与噻唑烷二酮类联用可能加重水肿,这些组合需尽量避免,或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
4.关注药物代谢的“时间窗”
部分药物的吸收或作用存在昼夜节律,例如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建议晨起服用,而胰岛素的注射时间需与进餐匹配,联用期间需明确各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避免因吸收重叠导致的血药浓度峰值冲突。
降压药与降糖药的联用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既需要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提升疗效,又要警惕潜在的相互作用风险。作为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擅自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定期复诊时主动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保健品),以便医生从西药学角度优化治疗方案。只有科学认识药物相互作用,才能让“双药联用”真正成为控制慢性疾病的有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