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鹏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药店货架上的西药剂型丰富多样,片剂、胶囊、口服液、注射液等形态各异,背后藏着药物吸收的科学原理。剂型作为药物与人体间的“桥梁”,直接影响吸收速度、疗效强度和毒副作用。掌握不同剂型的吸收特点与使用技巧,才能让药物发挥最大作用。
一、剂型:决定吸收的关键关卡
药物发挥疗效需经历“释放—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剂型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同一成分因剂型不同,吸收速度可能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如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2—3分钟即可缓解心绞痛,普通口服片剂则需30分钟以上;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起效迅速,制成口服制剂却会被胃肠道消化酶破坏而失效。
剂型对药物释放方式的控制是差异核心。研发人员通过改变剂型,精准调节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部位和速度:速效剂型适用于急症,能快速起效;缓释剂型缓慢释放,延长作用时间,减少服药次数;靶向剂型可直接送达病变部位,降低对正常组织的影响。
二、常见口服剂型:胃肠道中的吸收差异
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方式,片剂、胶囊剂、口服液体制剂等虽都经胃肠道吸收,但过程大不相同。
1.片剂:受崩解影响的普遍剂型
片剂由药物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吸收第一步是在胃肠道“崩解”成细小颗粒,再溶解为药物分子。普通片剂崩解时间通常为15—30分钟;肠溶片(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外层有耐酸包衣,仅在肠道崩解,避免药物在胃中被破坏或刺激胃黏膜。
服用技巧:普通片剂用温水送服,忌干吞以防黏附食道;肠溶片需整片吞服,不可掰开或咀嚼,否则会破坏包衣;缓释片(如硝苯地平缓释片)和控释片(如硫酸吗啡控释片)有特殊骨架结构,掰开或嚼碎会导致药物瞬间大量释放,可能引发中毒,必须整片服用。
2.胶囊剂:保护药物且加速吸收
胶囊剂分硬胶囊和软胶囊,外壳由明胶制成,可掩盖药物苦味或刺激性。硬胶囊内多为粉末或颗粒,进入胃肠道后,胶囊壳遇水迅速溶解,药物快速释放;软胶囊(如维生素E软胶囊)包裹油性药物,能促进脂溶性药物吸收。
服用技巧:胶囊剂需整粒吞服,剥开服用可能刺激口腔和食道;服用时饮水量至少100ml,防止胶囊黏附食道壁。保存时需避免高温潮湿,以防胶囊壳软化变形。
3.口服液体制剂:吸收最快的口服剂型
口服液、糖浆剂等液体制剂预先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水中,进入胃肠道后无需崩解和溶解,可直接吸收,起效快于片剂和胶囊剂,适合儿童、老人及吞咽困难者。
服用技巧:服用前需摇匀,保证药物浓度均匀;部分口服液(如止咳糖浆)服用后不宜立即喝水,以免稀释咽喉部药物浓度影响疗效;糖浆剂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使用。三、注射剂型: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注射剂包括注射液、粉针剂等,通过静脉、肌肉、皮下等途径给药,直接将药物送入血液循环或组织,避免胃肠道消化破坏和肝脏首过效应,吸收速度最快、疗效最可靠,是急救和重症治疗的首选。
1.静脉注射:即刻起效
静脉注射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液,瞬间分布全身,起效以秒或分钟计算,适用于急救(如肾上腺素抢救过敏性休克)、高浓度给药(如抗生素输液)等场景。但对药物纯度要求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或静脉炎,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
2.肌肉注射:吸收较慢但作用持久
肌肉组织血流丰富,药物注射后逐渐吸收,起效时间约10—30分钟,作用持续时间较静脉注射长(如青霉素肌肉注射每日1—2次,静脉输液可能需每日多次)。常用注射部位为臀部和上臂三角肌,注射后可能出现局部疼痛或硬结,可热敷促进吸收。
3.皮下注射:缓慢吸收适合长期给药
皮下注射将药物注入皮下脂肪层,吸收较肌肉注射慢(如胰岛素皮下注射后30分钟起效),适用于缓慢起效或长期给药。注射部位多为腹部、上臂外侧等,需定期更换部位,避免脂肪增生影响吸收。
四、其他特殊剂型的吸收秘籍
除常见剂型外,一些特殊剂型通过独特设计实现精准给药:
舌下片(如硝酸甘油舌下片):经舌下黏膜直接吸收,避免肝脏首过效应,2—3分钟起效,服用时需含在舌下,不可吞咽或咀嚼。
贴剂(如芬太尼透皮贴剂):药物经皮肤缓慢渗透进入血液,可持续作用72小时,使用时贴在无破损、毛发少的皮肤处,避免加热加速药物释放。
气雾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经呼吸道直接吸入肺部,直达病灶,起效快(1—5分钟),使用后需漱口减少口腔残留。
总之,药物剂型设计蕴含药学智慧,每种剂型都为让药物在正确时间、以正确速度到达正确部位。了解不同剂型的吸收特点,掌握正确使用方法,能提高药效、减少不良反应。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有疑问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让药物成为健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