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
“卵巢癌早期没有症状,发现就是晚期”——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让不少女性对卵巢癌充满恐惧。作为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类型,卵巢癌因位置隐蔽、早期症状不典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科学的卵巢癌排查需要“组合拳”,除了常规B超,肿瘤标志物检测、盆腔MRI/CT、腹腔镜检查等项目同样关键,只有多维度评估,才能更早发现卵巢的异常信号。
首先要明确,B超是卵巢癌排查的“基础款”,但绝非“全能款”。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卵巢的大小、形态、结构,以及是否存在肿块,还能初步判断肿块的性质——是囊性、实性,还是混合性。比如发现卵巢上有直径超过5厘米、边界不清、内部有乳头状突起的混合性肿块,就需要警惕恶性可能。但B超也有局限性,它难以判断微小的卵巢病变,也无法确定肿块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更不能仅凭超声结果确诊癌症,必须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验证。
肿瘤标志物检测是卵巢癌排查中不可或缺的“信号兵”,其中最核心的指标是CA125和HE4。CA125是大家最熟悉的卵巢癌相关标志物,约80%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会出现CA125升高,但它并非“特异性指标”——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CA125轻度上升,而约20%的早期卵巢癌患者CA125水平正常,容易出现漏诊。
这时候,HE4(人附睾蛋白4)就能发挥重要补充作用。HE4在卵巢癌患者体内的升高更为特异,尤其在早期卵巢癌和黏液性卵巢癌中,比CA125更灵敏,且受良性疾病影响较小。临床通常会将CA125与HE4联合检测,并结合患者年龄、超声结果计算“卵巢恶性风险评分(ROMA指数)”,能将早期卵巢癌的检出率提升至70%以上,大大降低漏诊和误诊概率。此外,对于已确诊卵巢癌的患者,肿瘤标志物还能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治疗后指标下降至正常,说明治疗有效;若指标再次升高,可能提示癌症复发。
当B超和肿瘤标志物检测提示异常时,就需要通过盆腔MRI或CT检查进行“精准探查”。这两项检查各有优势:盆腔MRI分辨率更高,能清晰显示卵巢肿块的细微结构、与子宫、输卵管等周围器官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盆腔内淋巴结转移,尤其适合评估病变的性质和范围;CT则擅长发现远处转移,比如卵巢癌最易转移的肝脏、肺部,以及腹腔内的种植转移灶,还能通过增强扫描判断肿块的血供情况——恶性肿瘤通常血供丰富,在增强CT上会呈现明显强化。简单来说,MRI更侧重“局部细节”,CT更侧重“全身排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而腹腔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是确诊卵巢癌的“金标准”。如果前面的检查高度怀疑卵巢恶性肿瘤,医生会建议进行腹腔镜检查——通过在腹部打几个小孔,将腹腔镜伸入盆腔,直接观察卵巢肿块的外观、大小、质地,同时可以取少量肿块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医生会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如果细胞形态正常,排列规则,就是良性病变;如果细胞出现明显异型性、核分裂象增多、排列紊乱等特征,就能确诊为癌症,还能明确癌症的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此外,腹腔镜检查还能评估癌症的分期,比如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子宫、输卵管,是否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这对确定治疗方案(如手术范围、是否需要术后化疗)至关重要。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卵巢癌的高危人群更需要重视“多项目联合排查”。以下几类女性属于高危人群:一是有卵巢癌、乳腺癌或结直肠癌家族史的女性,尤其是一级亲属(母亲、姐妹、女儿)确诊过卵巢癌;二是未生育、晚生育或未哺乳的女性;三是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且未补充孕激素的女性;四是患有BRCA1/2基因突变的女性。建议高危人群从30岁开始,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B超+CA125+HE4”联合检查,必要时每年做一次盆腔MRI,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总之,排查卵巢癌不能只依赖B超,它需要B超、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甚至病理活检的“协同作战”。卵巢癌虽然凶险,但早期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与其害怕“沉默的杀手”,不如主动掌握科学的排查方法,定期进行针对性检查——这才是守护卵巢健康、远离卵巢癌的最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