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勇立开放潮头。作为东部沿海开放大省,浙江始终处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是“十四五”规划明确的战略指引。这一部署着力于深化制度型开放,拓展互利共赢合作空间,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在此进程中,法治的引领、规范与保障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支撑。
“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十四五”期间,浙江法院围绕国家战略要求,立足省情、胸怀全局,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高质量涉外司法审判服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书写了一份以法治软实力提升开放竞争力的“浙江答卷”。
“平等保护”赢得信赖
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涉港金融借款担保合同纠纷中,案件同时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纽约州等多法域的法律适用问题。法院依申请委托专门机构精准查明域外法律,成功厘清了多重法律关系,最终平等保护了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这起典型案例背后,折射出涉外民商事审判中一个普遍的难题:如何准确查明和适用域外法律?
过去,查明某个外国法律平均需要70多天,渠道少、周期长、成本高。随着跨境交易日益频繁,涉及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和外国法适用的案件不断增多,法律适用难度显著提升。“洋生意”好做、“洋官司”难打成为企业出海的现实写照。
紧扣“十四五”关于“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要求,浙江法院将破解“域外法查明难”作为突破口。2023年11月,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导下推出“域外法查明线上委托”应用,将平均用时压缩至35天,并在2024年升级为集差异化查询、风险预警、政策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域外高发法律风险查询提示集成”平台,惠及10万余家企业。
专业化审判平台的建设同步稳步推进。2023年3月,杭州、宁波国际商事法庭相继揭牌成立,分别管辖六类涉外案件,为中外当事人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司法服务;全省具有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法院从37家增至89家,全面提升司法服务覆盖面和便利度。
对外国法院判决和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是衡量一国司法开放度的重要标尺。浙江法院严格遵循《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及相关国内法,平等保护各方权益,善意履行国际义务。
一起新加坡法院民事判决申请承认和执行案件中,尽管中新两国未缔结相关民商事司法协助条约,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互惠原则审查后予以承认,为国际司法协作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样本。该案例入选第四批涉“一带一路”建设典型案例。
美国某集团在一起合同纠纷中申请承认和执行美国仲裁裁决,杭州国际商事法庭审查后依法裁定支持,当事人由衷表示:“中国法院的司法态度提升了我们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这些扎实的司法实践,是人民法院践行“如我在诉”意识、展示中国司法公正形象的重要窗口,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马六甲海峡发生一起船舶碰撞,双方主张的损失超过1亿元,涉及美元、欧元等6个结算币种,5个国家都有管辖权。然而,双方当事人共同选择由宁波海事法院审理,并当庭表示:“既然选择宁波海事法院管辖,当然要适用中国法律。”案件审结后,被告主动履行了3400余万元赔偿款。
这样的信任,正在汇聚成流,为浙江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增添了坚实的法治底色。“十四五”期间,浙江法院审结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海事案件2.9万余件,司法协助案件4000余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当事人主动选择来浙诉讼。
“东方经验”定分止争
在浙江义乌,一位乌兹别克斯坦客商与当地企业因货物买卖合同产生分歧。这场可能旷日持久的跨国纠纷,在短短一个月内便画上圆满句号。
精通俄语和中亚文化的吉尔吉斯斯坦籍调解员米卡,在双方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国际贸易不仅是商品的交易,更是文化的交流。”米卡深有感触地说。
作为义乌“一带一路”调解委员会的资深调解员,她耐心倾听双方诉求,用流利的俄语向乌方客商解释中国法律,同时帮助义乌企业理解中亚市场的商业习惯。经过多轮沟通协调,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当场予以司法确认。
这一高效解纷的背后,是义乌市人民法院和市司法局共同构建的中国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一带一路”诉调对接机制。该机制专门邀请在义乌经商、信誉良好的外籍人士担任调解员,重点化解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商事纠纷,着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随着“十四五”规划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部署深入实施,这个特色调解平台已成为义乌国际商贸城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截至今年9月,成功调解涉外商事纠纷1320件,涉案金额1.65亿余元。
基于义乌等地在基层调解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浙江将行之有效的做法转化为全省统一的制度规范。2023年7月,浙江高院与省贸促会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涉外商事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意见》,明确引入外籍调解员、探索建立中立评估机制、推进市场化解纷等创新举措,推动建立全省统一的涉外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如今,全省11个地市已实现涉外诉调对接机制全覆盖。
与此同时,仲裁这条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黄金通道”在浙江愈发畅通。
随着浙江外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商事活动的不断涌现,仲裁以其自愿灵活、专家裁判、一裁终局等优势,正成为越来越多涉外当事人的选择。
2024年,浙江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发布《浙江法院商事仲裁司法审查工作报告(2018—2023)》。据浙江高院民四庭庭长徐向红介绍,这份报告系统梳理浙江法院近6年来仲裁司法审查工作的实践,在案件的主体资格、案件管辖、程序规范、审查依据、事由适用等方面归纳总结出70条裁判思路,为推动“仲裁友好型”司法环境建设提供了清晰指引。
在浙江,纠纷解决正从“解决得了”向“解决得好”“解决得早”转变。多元、便捷、高效,成为浙江涉外司法最亮眼的名片——
浙江法院建设运行“一站式”涉外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中外当事人可自主选择调解、仲裁、诉讼解纷,定分止争更高效。
侨乡青田推出的“侨纷一件事”应用,成为海外华侨的“掌上解纷超市”。一位在意大利的华侨申请人刚提交申请,不到5分钟就在线拿到了保全保险保函。“太快了!”他在越洋电话中连连称赞。这个数字化平台今年已受理483件涉侨纠纷,可调撤率达77.61%。
宁波海事法院推动设立了全国首个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中心,92名来自港口物流、金融保险等领域的专家在此提供专业服务,解锁“海上枫桥经验”新场景。
这些创新机制共同构筑起一张覆盖广泛、响应迅速的涉外解纷网络,让“东方经验”在之江大地焕发新的生机。
“浙江智慧”破圈出海
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世界知识产权大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最高法院院长会……近年来,浙江法院频频亮相国际司法舞台,持续拓展国际“朋友圈”。
在这些对话平台上,浙江法院不仅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更为全球社会治理体系改革提供务实可行的“浙江方案”。
2024年,世界知识产权大会的与会代表在杭州全程旁听一起“AI数字人”专利纠纷案庭审。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会长奥山尚一在庭后表示:“杭州法院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司法实践,特别是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全球热点话题的裁判思路,对全球同类案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样的国际认可,彰显了中国司法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提升。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法治已成为国际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2023年9月5日,《联合国船舶司法出售国际效力公约》(又称《北京船舶司法出售公约》)在京签署,浙江法院选派资深法官参与起草和签约。这是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海事公约,成功填补了现行国际公约关于船舶司法出售国际效力问题的立法空白。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网站案例库中,浙江法院入选10件典型案例,涉及国际条约适用、仲裁司法审查等多个专业领域。
在浙江高院的统筹推进下,全省法院的涉外司法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宁波海事法院通过推进涉港航企业纠纷处置便利化,助力宁波舟山港在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中跃升至全球第七位;杭州互联网法院打造的跨境数字贸易司法解纷平台,入选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跨境电商实践案例集;义乌法院在“义新欧”国际班列始发站设立的自贸区司法服务站,积极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保障……
踏浪而行,通达四海。回望“十四五”,法治服务浙江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作用充分彰显。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上,浙江法院将以更加开放、公正、包容、自信的姿态,持续实施涉外审判精品战略,全过程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着力打造国际商事海事纠纷解决优先地,服务保障高能级开放强省建设行稳致远。
(来源: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