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案情】
李某与秦某均在某村租种他人耕地多年,因区分边界的界桩消失不见,双方曾因耕地边界问题发生过矛盾,镇村多次调解但未调解成功。2024年,秦某向李某种植在有争议地块的4垄大豆喷洒了除草的农药,导致李某的大豆绝产。李某要求秦某归还耕地并赔偿2000元的经济损失,秦某则认为有争议的耕地是自家的,拒绝赔偿,双方为此争论不休,矛盾不断升级。李某遂向综治中心申请解决。
【处理结果】
李某与秦某达成和解,秦某返还所占的1.6亩土地,并赔偿李某1000元大豆损失。秦某当场支付赔偿金,工作人员重新安装了界桩,双方握手言和。
【解纷要旨】
本案系因耕地边界界桩灭失引发对相邻土地喷洒农药导致大豆减产的纠纷。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源,也是农民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往往也是农村诸多矛盾产生的背后原因。为此,综治中心牵头土地部门、经管部门、基层法院和村委会等基层治理单位,发挥多元主体协同联动优势,从土地承包历史资料、土地管理法规、测绘数据以及村集体掌握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判,夯实纠纷化解基础。化解过程中,调解员发挥善做群众工作优势,讲法理、说情理,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式,让双方当事人就大豆赔偿和重新安装界碑问题协商达成一致,不仅实质化解矛盾,解开当事人心结,修复邻里之间的感情,也通过“以案释法”,为后续化解此类专业性强、矛盾尖锐、涉及邻里关系的土地纠纷,提供“多方联动、专业解纷、现场定界”的有益实践,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良好效果。

吉林省汪清县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 金贤
【办案心得】
从该案处置过程看,综治中心的核心功能得到充分彰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平台整合功能,将司法、行政、调解等多方资源有机融入“一中心”平台,实现纠纷一窗受理、精准分流和协同处置;二是专业支撑功能,土地、经管等部门依据历史档案和测绘数据明确土地权属,法官同步开展法律释明和解纷引导,确保调解程序合法、结果信服;三是情感修复功能,贯彻“如我在诉”的意识,调解员法理情并用,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最终促成土地界碑重置和经济补偿协商一致,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人民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基地副主任 赵秋雁
【专家点评】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多元解纷案例库建设”,既是以加强公正司法促进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好融入基层纠纷化解的生动实践,也是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涵养法治素养助力社会价值引领的深刻教育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多个典型案例所涉“邻里、物业、教育、劳动、土地、知识产权”等无一不在回应社会关切,生动展现了从“办理案件”到“治理社会”的时代价值。从主体层面看多元共建,人民法院通过积极运用“总对总”机制,调动综治中心、部门、调解组织、街道、社区等社会资源参与解纷;从方法层面看有效共治,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以及智治等多种治理方式并用,促推社会整体治理水平提升;从成果看社会共享,有的形成了示范经验,有的实现了同案促进,有的促进了类案化解,助力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经济效能“四位一体”。
建议通过案例研究、实践教学、加强法官及干部培训案例研习等多种方式,更多释放典型案例特别是入库案例的潜能,以实际行动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全国人大代表 阎建国
【全国人大代表点评】
法院在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纠纷解决理念、机制方面取得很大成效。近年来,多元解纷机制在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一系列典型案例充分彰显了其显著成效。同时我们也需看到,多元解纷工作仍有优化空间。结合案例库建设与实践应用情况,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深化案例库标准化建设,提升案例质量与实用性。第二,推动案例库与数字解纷平台深度融合,实现智能赋能。第三,加强案例库的分层培训与推广,夯实基层解纷基础。第四,建立案例库动态更新与反馈机制,形成良性循环。
(记录整理:陈春梅、黄珺珺、聂格格、李晓果、宋林清、刘康宁 摄影:黎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