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肾脏“排毒”有讲究!日常护肾的5个关键误区别中招
发布时间:2025-03-09    阅读:6次
来源:本站 作者:王珍

王珍 夏邑县第二人民医院肾病风湿科

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如同精密的“净化工厂”,每天过滤约180升血液,相当于90瓶大瓶装矿泉水的量,将代谢废物、多余水分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然而,在“护肾排毒”的认知上,很多人存在根深蒂固的误区,不仅无法保护肾脏,反而可能加速肾损伤。以下5个关键误区,一定要警惕。

误区一:多喝水=肾脏排毒

“每天8杯水能排毒”的说法深入人心,但肾脏并非“水越多越健康”。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每天适宜饮水量为1500-2000毫升(约7-9杯),这部分水分通过饮食(汤粥、水果等)和饮水共同补充即可。若短期内大量饮水,超过肾脏每小时800-1000毫升的处理极限,会导致尿液被过度稀释,电解质失衡,严重时引发“水中毒”,出现头晕、乏力、肾功能紊乱等症状。

正确做法:饮水量需个体化调整。高温作业者、运动员等出汗多的人群可适当增加;而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者则需严格遵循医嘱控制饮水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判断饮水量是否合适的简单方法:尿液呈淡黄色即为正常,若无色可能饮水过多,深黄色则需补水。

误区二:依赖“排毒药”清肾脏

市面上不少“排毒养颜茶”“肾脏排毒胶囊”宣称能“冲刷肾脏毒素”,实则暗藏风险。这类产品多含泻药或不明中药成分,长期服用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更可怕的是,部分草药含马兜铃酸等肾毒性物质,可直接损伤肾小管和肾间质,引发急性肾损伤,甚至尿毒症。

正确做法:肾脏本身具备强大的代谢能力,无需额外“排毒”。保持规律排便、均衡饮食,即可减少肠道毒素对肾脏的间接影响。若出现尿液异常(如泡沫增多、颜色变深),应及时就医检查,而非依赖偏方或保健品。

误区三:护肾只需管好饮食

很多人认为“少吃盐、少吃肉就能护肾”,却忽视了其他生活习惯的影响。长期熬夜会打乱肾脏的昼夜节律——夜间本是肾脏修复的关键时段,熬夜会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影响代谢废物排出;而长期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升高,尿液反流至肾脏,增加肾盂感染风险,反复感染可能引发慢性肾盂肾炎,逐渐损害肾功能。

正确做法:护肾需“全方位管理”。除了低盐(每日<5克)、低蛋白(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避免过量红肉)饮食外,还应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养成定时排尿习惯,避免久坐,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血液循环和肾脏代谢。

误区四:没症状就是肾健康

肾脏是“沉默的器官”,其代偿能力极强,即使损伤超过50%,仍可能无明显症状。不少人等到出现下肢水肿、恶心呕吐、贫血等症状时才就医,此时肾功能往往已严重受损,进入中晚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是肾脏损伤的高危人群——高血压会导致肾小动脉硬化,糖尿病会引发肾小球硬化,但这些损伤早期通常悄无声息。

正确做法: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肾病的关键。普通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检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每3-6个月检查一次,同时严格控制血压(<130/80mmHg)、血糖(空腹<7mmol/L),延缓肾脏损伤。

误区五:男性才需要护肾,女性无所谓

传统观念认为“补肾是男性的事”,实则女性肾脏健康同样脆弱。女性尿路感染的概率是男性的8-10倍,反复感染可能蔓延至肾脏;妊娠期女性肾脏负担会增加50%80%,若孕前存在隐匿性肾病,孕期可能加重病情;此外,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肾脏的抗氧化能力减弱,也会增加肾损伤风险。

正确做法:女性应特别注意泌尿生殖系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尿路感染;妊娠期需定期监测尿常规和血压,及时发现妊娠相关肾病;更年期女性可通过摄入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坚果、深海鱼)保护肾脏,同时避免滥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肾脏的健康关乎全身代谢平衡,护肾没有“捷径”,更不能依赖偏方。避开上述5个误区,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肾功能,才能让这对“生命过滤器”长期稳定运转。记住,对肾脏最好的保护,就是不轻易“打扰”它的正常工作。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