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雪丽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若长期控制不佳,会对心、脑、肾、眼等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损害,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不仅致残率、致死率高,还会大幅增加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因此,做好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与长期管理,是高血压患者守护健康的核心任务。
高血压对心脏的损害最早表现为左心室肥厚,患者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胸闷、气短等心功能下降的表现。若血压持续升高,冠状动脉硬化加速,心肌供血不足,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此外,高血压还是主动脉夹层的重要诱因,这种疾病起病急骤,死亡率极高,堪称 “体内定时炸弹”。
脑卒中(中风)是高血压最常见的脑血管并发症,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血管壁硬化、变脆,当血压突然升高时,脆弱的血管可能破裂引发脑出血,表现为突然昏迷、偏瘫、呕吐等;而脑动脉硬化则可能导致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出现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脑卒中幸存者往往遗留终身残疾,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肾脏是高血压损害的 “沉默靶器官”,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逐渐减退,患者会出现夜尿增多、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需要终身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肾衰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 3-5 倍,且血压控制越差,肾功能恶化速度越快。
高血压可损害眼底血管,早期表现为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随着病情进展,出现视网膜出血、渗出、视乳头水肿,患者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缺损,严重时可导致失明。眼底病变的程度与高血压病程和血压控制情况密切相关,是评估高血压病情严重程度的 “窗口”。
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
• 血压控制不佳:收缩压≥140mmHg 或舒张压≥90mmHg 且长期未达标,是诱发并发症的最核心因素;血压波动过大(如忽高忽低)也会显著增加器官损害风险。
• 不良生活习惯:高盐饮食(每日盐摄入>5g)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血压升高;长期吸烟、酗酒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肥胖、缺乏运动则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升高血压并加重心脏负担。
• 合并其他疾病:高血压患者若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脂,会形成 “代谢综合征”,三者相互作用,加速血管和器官损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会增加脑卒中风险。
• 用药不规范:自行停药、减药或不按医嘱服药,导致血压反复波动;滥用偏方、保健品替代降压药,会延误治疗时机,加速并发症发生。
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合并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至 150/90mmHg 以下,但需避免血压过低。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等),实现 24 小时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
• 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 5g 以内,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酱油等高盐食物的摄入,可用香料、柠檬汁替代盐调味。
• 合理膳食:增加新鲜蔬菜(每日 500g)、水果(每日 200~350g)、全谷物、低脂乳制品的摄入,减少红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的摄入,每周吃 2-3 次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补充 Omega-3 脂肪酸。
•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 30 分钟以上;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心率控制在(220 - 年龄)×(60%~70%)范围内。
• 戒烟限酒:彻底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 25g,女性不超过 15g(约相当于啤酒 500ml、红酒 150ml)。
• 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 18.5~23.9kg/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通过饮食和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减重,避免快速减重。
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血尿酸水平,若合并糖尿病,需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7.0mmol/L 以下,糖化血红蛋白<7%;合并高血脂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1.8mmol/L(极高危人群)或<2.6mmol/L(高危人群)。同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叶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减少脑卒中风险。
• 血压监测:家庭自测血压每周至少 3 次,早晚各测 1 次(晨起空腹、服药前,晚上睡前),记录血压值并定期反馈给医生;每 3-6 个月到医院进行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评估血压昼夜节律。
• 器官功能检查:每 6-12 个月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评估左心室肥厚);每 3-6 个月查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早期发现肾损害);每年查眼底(监测视网膜病变);每 1-2 年查颈动脉超声(评估动脉硬化程度)。
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若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干咳、下肢水肿),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由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建议每 1-3 个月到高血压专科门诊随访一次,医生会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并发症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长期高血压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不良情绪会升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患者应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听音乐、冥想、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压力;家人和社会应给予理解与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提高依从性。
若已发生高血压并发症,需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治疗:
• 合并心力衰竭者,需加用利尿剂、β 受体阻滞剂等改善心功能;
• 出现肾衰竭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
• 脑卒中患者需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强化血压、血糖、血脂管理,预防复发。
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未加控制的并发症。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规范的长期管理,高血压患者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记住,控制高血压是一场 “持久战”,唯有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服药、定期监测,才能真正守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