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莲 河南誉美肾病医院三病区
在门诊中,常有高血压患者拿着药盒忧心忡忡地问:“医生,这降压药我得吃一辈子,会不会把肾吃坏啊?”这种担忧并非个例。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中,约68%担心长期用药的肾毒性,甚至有人因恐惧而擅自停药,最终导致肾功能急剧恶化。事实上,降压药与肾脏的关系远比想象中复杂,而肾病患者的用药更是需要科学权衡的学问。
一、降压药:伤肾还是护肾?
要回答“长期吃降压药是否伤肾”,首先需明确:高血压本身对肾脏的伤害,远大于规范使用降压药的潜在风险。肾脏是由数百万个微血管球组成的“滤过器官”,长期高血压会像高压水枪一样冲击这些血管,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功能逐渐衰退。临床数据显示,高血压患者若血压控制不佳,10-15年内出现肾功能不全的风险高达30%。
从药物机制来看,多数降压药反而能保护肾脏。比如临床常用的ACEI类(如卡托普利)和ARB类(如氯沙坦),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肾脏滤过压力,延缓肾病进展,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炎患者的首选降压药。即便是常被质疑的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剂量,避免电解质紊乱,对肾功能的影响也可控。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滥用”和“错用”。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与利尿剂合用,可能引发急性肾损伤;肾功能已受损的患者若擅自使用保钾类降压药,可能导致高血钾症。但这些并非药物本身的“原罪”,而是不合理用药的后果。
二、肾病患者用药的3个关键原则
肾病患者常同时面临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双重问题,用药时需兼顾降压效果与肾脏安全,以下3个原则尤为重要。
原则一:根据肾功能“量体裁衣”
肾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肾功能下降会导致药物排泄减慢,容易在体内蓄积中毒。因此,用药前必须通过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eGFR)评估肾功能,并据此调整剂量。例如,eGFR<30ml/min时,ACEI类药物需减半使用;而某些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虽受肾功能影响较小,但仍需从小剂量开始试用。
此外,不同肾病类型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糖尿病肾病患者优先选择ACEI/ARB类,可减少尿蛋白;多囊肾合并高血压者,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可能更合适。切忌照搬他人用药方案,即使是同一种肾病,个体差异也会导致用药反应截然不同。
原则二:避免“肾毒性组合”
肾病患者往往需要联合用药,但某些组合可能加重肾脏负担。最常见的“危险组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与ACEI/ARB类联用,可能引发肾脏血流灌注不足;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与利尿剂合用,会增加肾小管损伤风险。
用药前需梳理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包括保健品。不少“补肾”偏方含马兜铃酸等肾毒性成分,与降压药同服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肾损伤。建议患者建立“用药清单”,每次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避免重复用药或有害组合。
原则三:定期监测,动态调整
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处于动态变化中,用药方案需随之调整。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和电解质,若出现水肿加重、尿量减少、乏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例如,当尿蛋白突然增加时,可能需要调整ACEI/ARB类药物的剂量;血钾升高时,需暂停保钾类降压药并对症处理。
监测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是为了验证治疗效果。研究表明,将肾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可显著降低肾功能恶化风险。通过定期监测,医生能判断当前用药方案是否达标,并及时优化。
综上所述,高血压与肾脏的关系犹如“唇亡齿寒”,控制血压是保护肾脏的前提,而规范使用降压药则是这一前提的保障。与其担心药物伤肾,不如关注如何在医生指导下实现“降压护肾”双赢。记住,对肾病患者而言,最大的风险从来不是药物本身,而是对疾病的忽视和用药的随意。只有遵医嘱、细监测、巧调整,才能让降压药真正成为肾脏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