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超声科
做超声检查前,医生常叮嘱 “明天早上空腹来” 或 “检查前 1 小时憋尿”,不少人疑惑:“超声不是无辐射吗?为何还要这么多准备?” 其实,空腹和憋尿并非 “多余要求”,而是为了让超声探头更清晰地 “看清” 体内器官 —— 超声靠声波反射成像,若肠道有气体、膀胱未充盈,会干扰声波传播,导致图像模糊,甚至漏诊病变。本文将分场景解析空腹和憋尿的必要性,以及正确的准备方法。
超声检查的准备要求,完全由 “目标检查器官” 的位置和特性决定。简单来说:检查腹部深部器官(如肝、胆、胰)时需空腹,检查盆腔器官(如子宫、膀胱、前列腺)时需憋尿,而检查心脏、四肢、甲状腺等部位,既不用空腹也不用憋尿。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周围的 “干扰源” 不同,需通过空腹或憋尿消除干扰,让图像更清晰。
当医生要求 “空腹 8-12 小时” 做超声时,通常是检查肝、胆、胰、脾这四个腹部深部器官。空腹的核心目的,是避免食物消化产生的气体和液体,遮挡或干扰这些器官的成像。
• 避免肠道气体 “遮挡” 器官:人进食后,尤其是吃了豆类、红薯、碳酸饮料等易产气食物,肠道会产生大量气体。而超声的声波遇到气体时,会被 “反射回来”,无法穿透肠道到达后方的肝脏、胰腺 —— 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 “泡沫墙” 看东西,只能看到泡沫,看不到后面的物体。空腹时肠道蠕动慢,气体少,声波能顺利穿透肠道,清晰显示肝、胰的形态和结构,比如是否有囊肿、肿瘤、结石等。
• 让胆囊 “充盈”,暴露病变: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器官,人进食后胆囊会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帮助消化,收缩后的胆囊会变小、壁变厚,可能掩盖胆囊息肉、胆囊结石等病变(比如小结石会嵌在增厚的胆囊壁里,超声难以发现)。空腹时胆囊处于 “充盈状态”,像一个饱满的 “小气球”,胆囊壁薄而光滑,若有息肉、结石,能清晰地显示在图像上,甚至 1 毫米的小息肉也能被发现。
• 减少胃内容物 “干扰” 胰腺:胰腺位于胃的后方,位置较深。若进食后胃内有食物和液体,会占据胃腔空间,同时产生气体,双重遮挡胰腺 —— 超声既无法穿透胃内食物,也无法穿透气体,导致胰腺显示模糊,可能漏诊胰腺炎、胰腺肿瘤等严重病变。空腹时胃内空虚,无食物和气体干扰,声波能透过胃壁,清晰显示胰腺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
• 空腹时长:至少 8 小时,最好 “隔夜空腹”:比如第二天早上 9 点检查,前一天晚上 9 点后就不能进食,可少量喝几口清水(不超过 100 毫升)润口,但不能喝牛奶、豆浆、咖啡等有渣或产气的饮品。若早上检查前吃了早餐,肠道会产生气体,胆囊也会收缩,当天无法完成检查,需重新预约。
• 避免 “过度空腹” 或 “提前进食”:有人为了 “更空腹”,提前 24 小时不吃饭,可能导致低血糖、头晕,反而影响检查配合;也有人觉得 “吃一点没关系”,偷偷吃个鸡蛋,结果肠道产气,图像模糊,白跑一趟。
• 特殊人群:糖尿病患者可 “适当放宽”:糖尿病患者空腹时间过长易发生低血糖,可提前告知医生,将检查安排在早上第一台,检查前 4 小时可喝少量糖水(约 50 毫升),避免低血糖发作,但仍需避免吃固体食物。
当检查子宫(女性)、前列腺(男性)、膀胱本身时,医生会要求 “检查前 1 小时喝 500-800 毫升水,憋尿到有明显尿意”。憋尿的核心目的,是让膀胱充盈后成为 “超声透声窗”,同时推开肠道,暴露盆腔器官。
• 膀胱充盈后成为 “声波通道”:盆腔器官(如子宫、前列腺)位于膀胱后方,周围有肠道环绕。未憋尿时,膀胱是空的,像一个 “瘪掉的袋子”,肠道会贴近子宫或前列腺,肠道内的气体和粪便会干扰声波传播,导致这些器官显示模糊。当膀胱喝足水充盈后,会膨胀成一个 “饱满的水囊”—— 水对超声声波的阻碍很小,能让声波顺利穿透,同时充盈的膀胱会将肠道向上推开,远离子宫和前列腺,相当于为超声 “清理出一条清晰的观察通道”,让子宫的大小、内膜厚度、是否有肌瘤,前列腺的形态、是否有增生等细节,都能清晰显示在图像上。
• 便于观察膀胱本身的病变:若检查目的包括膀胱(如排查膀胱结石、膀胱肿瘤),憋尿更是必需 —— 空膀胱的壁是折叠的,无法判断是否有增厚、息肉或肿瘤;而充盈的膀胱壁光滑平整,若有结石(会显示为强光斑)、肿瘤(会显示为凸起的肿块),能直接被超声发现,甚至能判断肿瘤的大小和位置。
• 喝水时机:提前 1 小时喝,避免 “急尿难忍” 或 “尿意不足”:检查前 1 小时,一次性喝 500-800 毫升温水(约 2-3 杯),喝完后不要马上上厕所,等待膀胱慢慢充盈。若提前半小时才喝,膀胱可能没来得及充盈,图像模糊;若提前 2 小时就喝,可能憋太久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压迫周围器官,引起腹痛、尿频,甚至影响检查时的体位配合。
• 判断 “憋尿程度”:有明显尿意,能忍住但不痛苦:理想的憋尿状态是 “想上厕所,但还能再忍 10-20 分钟”。若只是轻微有尿意,膀胱未完全充盈,仍会有肠道干扰;若憋到腹痛、双腿发抖,膀胱过度充盈可能导致壁增厚,反而掩盖病变(如将膀胱壁增厚误认为炎症),还可能引起检查后尿痛。
• 特殊情况:无法憋尿者可选择 “经阴道超声”(女性):老年女性、孕妇或有尿失禁的患者,可能无法憋足够的尿,此时可选择经阴道超声(无需憋尿)—— 探头通过阴道直接靠近子宫和卵巢,不受肠道气体干扰,图像更清晰,但需在非月经期进行,且有性生活史的女性才能做。
在实际准备中,很多人会遇到特殊情况,比如 “忘记空腹怎么办”“憋不住尿了怎么办”,以下是针对性解答:
不能。若吃了早餐,胆囊已收缩,肠道有气体,肝、胰、胆的图像会严重模糊,医生可能无法判断是否有病变,建议重新预约第二天空腹检查。若只是喝了几口清水,未吃固体食物,可告知医生 —— 若胆囊仍有一定充盈,肠道气体少,可能勉强能做,但图像质量会受影响,若发现模糊,仍需重新检查。
可先去厕所排出少量尿液(约 100 毫升),保留部分尿意,避免膀胱过度空虚。若排出后完全没有尿意,可再喝 200-300 毫升温水,等待 20-30 分钟,待有轻微尿意后再检查。切忌为了 “憋尿” 硬忍,否则可能导致检查时无法配合体位,还可能引发不适。
这种情况很常见(如女性同时检查肝、胆、胰和子宫),正确顺序是:先空腹做腹部超声,做完后立刻喝水憋尿,等有尿意再做盆腔超声。这样既保证了腹部超声的空腹要求,又能利用腹部超声后的时间让膀胱充盈,避免来回跑两趟。
无论是空腹还是憋尿,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医生获得清晰准确的图像,避免漏诊或误诊。记住以下 3 个核心原则,就能做好准备:
1. 看部位定准备:检查肝、胆、胰、脾→空腹;检查子宫、前列腺、膀胱→憋尿;其他部位(心脏、甲状腺、四肢)→无特殊准备;
2. 把握时间节点:空腹→提前 8-12 小时禁食;憋尿→提前 1 小时喝 500-800 毫升水;
3. 有特殊情况提前说:糖尿病、尿失禁、月经期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医生,可调整检查方式(如糖尿病患者提前检查,女性改做经阴道超声)。
总之,超声检查的准备看似 “麻烦”,实则是为了让检查更精准。按要求做好空腹或憋尿,既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也能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