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刚 安阳市灯塔医院神经内科
脑卒中(俗称“中风”)作为我国居民首位致死性疾病,每年夺走超150万人的生命,同时留下大量残疾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尽管“中风120”等快速识别法为救治赢得了时间窗口,但临床数据显示,约70%的卒中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救治后的康复成本极高。事实上,卒中并非不可规避的“意外”,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80%的缺血性脑卒中和70%的出血性脑卒中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实现有效预防。因此,相较于发病后的紧急救治,日常的科学预防才是守护脑血管健康的根本所在。
一、认清卒中预防核心:可控与不可控因素的精准区分
卒中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确风险因素的属性是科学预防的前提。医学上通常将其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两类,其中可控因素的干预是预防工作的重中之重。
1. 不可控因素:做好监测与预警
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和家族遗传史。数据显示,55岁后卒中发病率每10年增加1倍,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是45-54岁人群的5-8倍;男性卒中发病率高于女性,尤其是45-64岁年龄段,男女比例约为1.5:1;有卒中家族史者,患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3倍。这些因素虽无法改变,但可通过加强健康监测实现早预警,例如40岁后定期进行脑血管专项检查,有家族史者将检查年龄提前至35岁。
2. 可控因素:干预的核心靶点
可控因素涵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以及不运动、熬夜、吸烟、酗酒、肥胖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累计可解释约90%的卒中发病风险。其中,高血压是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我国约50%的卒中患者由高血压引发;糖尿病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且发病后预后更差。此外,吸烟会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1.5-2倍,被动吸烟同样会提升患病概率。精准干预这些可控因素,能从源头降低卒中发生概率。
二、分级预防策略:构筑卒中防护的三道防线
卒中预防遵循“三级预防”体系,分别针对未患病人群、高危人群和已患病人群,形成层层递进的防护网络,不同人群需采取差异化的预防措施。
1. 一级预防:面向全民,筑牢基础防线
一级预防针对未发生卒中的普通人群,核心是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从源头规避风险。具体措施包括:
• 合理膳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原则,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饱和脂肪摄入,增加蔬菜(每日300-500克)、水果(每日200-350克)和全谷物摄入,每周至少食用2次鱼类,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
• 规律运动:成年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高强度体育锻炼,如跑步、广场舞、游泳、太极拳等,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老年人可选择散步、轻柔体操等,避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以出汗、心率加快、“心率不超过170-年龄”为宜。
• 戒除陋习:严格戒烟,避免接触二手烟;限制饮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最好做到滴酒不沾。
• 心态调节: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期焦虑、抑郁或暴怒,学会通过社交、兴趣爱好等方式释放压力,因为情绪剧烈波动会导致血压骤升,增加卒中风险。
2. 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强化精准干预
二级预防针对卒中高危人群,即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或有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人群,核心是“早筛查、早干预”。具体措施包括:
•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每半年至1年进行一次卒中风险筛查,项目包括血压、血糖、血脂检测,颈动脉超声检查(排查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排查房颤等心源性卒中风险)。
• 慢性病管理: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患者可放宽至150/90mmHg),坚持长期规律服药,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一下,同时避免低血糖发生;高血脂患者需重点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危人群应降至1.8mmol/L以下。
• 药物预防:对于颈动脉狭窄超过50%、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病史的高危人群,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或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或行支架或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以降低卒中发生风险。
3. 三级预防:面向卒中患者,预防复发与康复
三级预防针对已发生卒中的患者,核心是“防复发、促康复”。卒中患者复发率极高,发病后1年内复发风险为15%-20%,5年内复发风险超30%,因此预防复发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包括:
• 坚持规范治疗: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停药,例如缺血性卒中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出血性卒中患者需控制血压并治疗脑血管畸形等病因。
• 康复训练:发病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急性期过后可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如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主动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通过专业康复提升生活质量,减少残疾程度。
• 定期复查:每3-6个月复查一次血压、血糖、血脂、颈动脉超声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的风险因素,调整治疗方案。
三、走出预防误区:科学认知是关键
现实中,许多人对卒中预防存在认知误区,反而增加了患病风险。常见误区包括:“年轻人不会得卒中”——事实上,近年来卒中发病呈年轻化趋势,30-40岁人群因长期熬夜、压力大、吸烟酗酒等因素患病者逐年增多;“没有症状就不用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糖尿病早期常无症状,但长期控制不佳会持续损害血管,最终引发卒中;“保健品能预防卒中”——目前尚无任何保健品被证实可有效预防卒中,科学预防仍需依赖健康生活方式和规范医疗干预。
卒中预防是一项长期工程,既需要个人树立“预防为先”的健康理念,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关注高危人群健康,普及卒中预防知识。唯有将预防工作融入日常,构筑起全方位的防护防线,才能真正降低卒中的发病率和复发率,让更多人远离卒中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