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运营项目的比赛分4个模块:文案写作、全媒体素材加工、H5网页制作和数据分析。”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国赛”)上,贵州广播电视台新媒体编辑陶某某参加了全媒体运营赛项,在他看来,这些比赛内容都能在工作生活中用到,许多新职业已成为年轻人就业择业的“香饽饽”。
“十四五”期间,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发布72个新职业、颁布328个国家职业标准,覆盖数字经济、现代服务、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本届国赛共设置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物联网安装调试等17个新职业赛项。国赛赛场上亮相的新职业,正在就业市场上展现出强大吸引力。
21岁的王钰航就读于河南技师学院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他在本届国赛无人机系统赛项中斩获金奖。备赛期间,他秉持“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与“偏毫厘不敢安”的严谨,反复锤炼拆装、调试与飞行技艺。
河南技师学院教师、无人机系统项目解说员李昊晟介绍,该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2023年仅有20名学生,2024年增至50名,2025年爆发式增长,共招收了400名学生。
“2025年,全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全部就业,与我国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新职业直接带动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李昊晟说,“无人机测绘操控员、无人机飞手、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新职业,在植保作业、野生动物监测、高空作业侦查、不可移动文物3D拍摄等领域需求广泛,毕业生就业空间广阔。”
技术融合领域中,新的就业机会也在不断涌现。在物联网安装调试赛项现场,30名选手在独立操作间内专注操作,倒计时屏幕规律跳动。该项目技术保障负责人林键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比赛难点在于选手需跳出“舒适圈”,将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近年来,技术融合不仅催生了大量新职业岗位,也对从业者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林键说。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师刘峻尧作为全国技术能手,在物联网安装调试赛项中凭借扎实的功底摘得金牌。他认为,物联网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等新兴领域供不应求。
新职业创造的广阔就业前景,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成为打通从学业到职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2020年,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新职业被纳入国家职业目录。广东省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教育事业部资深产品经理郑飞参加了本届国赛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项目,获得铜牌。
“国赛项目设计全面对标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职业标准,模拟药品检测、装填入库等真实场景,选手需在自动化基础上完成数字化处理。”郑飞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参与国赛,让我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工业现场的数字化任务,将企业应用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助力职业院校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广东省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培训讲师、电气工程师黄波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项目中获得优胜奖。
他介绍,自己所在的公司作为广东省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通过以赛促训、岗课赛证融合等,发挥链主企业优势,推动技能转化与研发创新,深化校企资源互通。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是近年来发布的新职业,作为国赛赛项,它涵盖数控加工、产线编程调试、机器人编程调试等内容,对选手的综合素养有较高要求。
黄波说:“我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编程和虚拟仿真技术对我而言颇具挑战。”
据了解,本届国赛精选项目要求企业职工参赛比例不低于50%,为众多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展示机会,广东省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李英奇表示,选派技术人员参加国赛,能激发他们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探索热情,这种创新意识将助力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实现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国赛中出现了更多高学历选手,与传统技工学子同台竞技。据了解,参赛选手中有博士13人、硕士286人、本科843人,约占全部选手的三分之一,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数字技术、新能源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新职业赛项。
在软件测试赛场,33岁的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马占杰认为:“‘高学历’与‘技能赛道’并不冲突。应以学术思维提升技能的‘含金量’。”这名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希望通过亲身参赛,向学生展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副会长崔秋立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更多高学历人才参与国赛,标志着我国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正向多元化、高阶化转变。近年来,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催生了大量技术交叉岗位,模糊了传统“蓝领”与“白领”的边界。
“国赛不仅是竞技擂台,更是普及技能、崇尚技能的平台,向社会展示了技能成才的道路正变得越来越宽广,能够吸引和容纳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才。”崔秋立说。
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首席研究员陈晓明表示,面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民生改善的新需求,应鼓励更多人投身技能成才之路,国赛作为平台与风向标,清晰折射出新职业与新技能代表的人才需求新趋势。(记者 李桂杰 李瑞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