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长期疲劳脸色差,可能是缺铁性贫血及正确补铁方法
发布时间:2025-03-10    阅读:10次
来源:本站 作者:王萌

王萌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

每天明明睡够8小时,却总觉得身体像灌了铅,爬两层楼梯就气喘吁吁;镜子里的自己脸色苍白、嘴唇毫无血色,连眼结膜都透着淡淡的灰白——如果你正被这些症状困扰,别只当是“亚健康”或“压力大”,这很可能是缺铁性贫血发出的信号。作为全球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缺铁性贫血易被忽视,但若长期不干预,会影响心脏、大脑等器官功能,而掌握正确的补铁方法,就能有效改善症状。

先明确一个关键认知:缺铁性贫血不是“小毛病”,而是身体铁元素长期“入不敷出”导致的血液疾病。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核心原料,而血红蛋白负责在血液中运输氧气——当铁不足时,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全身器官就会陷入“缺氧状态”,进而引发一系列症状。除了典型的疲劳乏力和面色苍白,还可能出现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手脚冰凉、头发干枯易断、指甲变脆凹陷(反甲)等表现,女性还可能伴随月经量增多或周期紊乱。

哪些人群更容易“中招”?这几类人需重点警惕:

1女性群体:生理期每月会流失一定量血液,孕期和哺乳期对铁的需求翻倍,若未及时补充,易造成铁储备不足;

2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速度快,对铁的需求高于成人,挑食、偏食容易导致铁摄入不够;

3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或因慢性疾病(如胃溃疡、痔疮)隐性失血,增加缺铁风险;

4特殊职业人群:长期高强度运动、高温作业者,铁随汗液流失较多,也需额外关注。

判断是否为缺铁性贫血,无需盲目猜测,通过两项检查即可明确:首先做血常规检查,若发现血红蛋白(女性<120g/L、男性<130g/L)和红细胞压积降低,提示贫血;再进一步做血清铁蛋白检测(正常参考值15-200μg/L),若数值低于正常范围,即可确诊为缺铁性贫血——这是区分“缺铁”和其他类型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关键。

确诊后,核心解决方案是“科学补铁”,但很多人存在误区:认为多吃菠菜、红枣就能补铁,或盲目服用铁剂导致副作用。事实上,补铁需分“食物补充”和“铁剂补充”两步走,且有明确的优先级和方法。

第一步:优先通过食物补铁,分“动物性铁”和“植物性铁”合理搭配

补铁效果的关键在于“吸收率”:动物性食物中的血红素铁(如红肉、动物肝脏、动物血)吸收率高达20%-30%,是补铁的“优质来源”;植物性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如菠菜、黑木耳、豆类)吸收率仅3%-5%,需搭配维生素C才能提升。推荐每周吃1-2次动物肝脏(每次50g左右,如猪肝、鸡肝),或每周吃2-3次动物血(如鸭血、猪血,每次100g左右),日常炒菜优先选择瘦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每天50-75g);吃植物性铁食物时,搭配橙子、猕猴桃、青椒、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例如“青椒炒木耳”“菠菜豆腐汤配一个橙子”,能让植物铁的吸收率翻倍;需注意:浓茶、咖啡中的鞣酸和咖啡因会阻碍铁吸收,建议饭后1-2小时再饮用;牛奶中的钙也会影响铁吸收,不宜与补铁食物或铁剂同服。

第二步:食物补铁无效时,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

若血清铁蛋白明显降低、贫血症状严重(如血红蛋白<90g/L),单靠食物无法快速改善,需遵医嘱使用口服铁剂(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或静脉铁剂。

服用口服铁剂时,建议在两餐之间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如恶心、腹胀);若刺激明显,可搭配少量食物,但避免与牛奶、浓茶同服;部分人服用铁剂后会出现大便变黑,这是正常现象,无需恐慌;若出现严重便秘或腹泻,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剂量或更换剂型;铁剂需按疗程服用:即使贫血症状消失,也需继续服用2-3个月,直到血清铁蛋白恢复正常,补充身体的铁储备,避免复发。

最后需要提醒:缺铁性贫血的改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规律补铁2-4周后,疲劳、脸色差等症状会逐渐缓解,1-2个月后血常规指标会明显改善。但如果补铁1个月后症状无任何缓解,或伴随黑便、呕血、月经量异常增多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其他疾病(如胃肠道肿瘤、慢性失血),避免延误治疗。

别再把长期疲劳、脸色差当成“小问题”,及时排查缺铁性贫血,通过科学的食物搭配或规范的铁剂治疗,就能重新找回红润气色和充沛精力。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