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青少年情绪问题:别当“叛逆”误了干预
发布时间:2024-10-15    阅读:5次
来源:本站 作者:张娟

张娟 南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十科

“孩子最近总爱发脾气,肯定是叛逆期到了”“成绩下滑还不愿意沟通,就是青春期不懂事”——当青少年出现情绪波动或行为异常时,很多家长习惯用“叛逆”一言蔽之。但临床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困扰,其中超60%的早期信号被误判为“叛逆”,错过最佳干预时机。事实上,“叛逆”是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正常表现,而情绪问题是需要警惕的心理健康信号,二者本质不同,若混淆对待,可能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埋下隐患。

首先要明确:正常叛逆与情绪问题有清晰的“边界”。叛逆期青少年的核心特征是“对自主权利的争取”,比如反对家长过度干涉、追求独特的穿搭或社交方式,但其情绪反应通常是“针对性”的——只在被约束时表现出不满,其他时间仍能保持积极状态,且不会持续影响睡眠、饮食和学习。

而情绪问题的表现则具有“弥漫性”和“破坏性”,临床中常见以下4类易被误判的信号:情绪持续低落,失去“快乐感”:不再对以往热爱的事物感兴趣,即使完成目标也毫无成就感,甚至经常独自流泪、叹气,这种状态持续超过2周,绝非“叛逆”能解释。行为突然“极端化”:要么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拒绝与所有人沟通(包括亲密朋友);要么出现冲动行为,如频繁摔东西、逃课、打架,甚至自残(如用刀划手臂),这些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无法疏解的情绪痛苦。生理症状“查无原因”:经常说头痛、胃痛、胸闷,但去医院检查后未发现任何器质性问题,且这些症状在上学前或考试前会加重,休息后也无法缓解——这其实是情绪问题的“躯体化”表现,青少年难以用语言表达情绪,便通过身体不适传递信号。认知出现“负面偏差”:总觉得自己“没用”“没人喜欢”,甚至否定自己的全部价值,比如因一次考试失利就说“我这辈子都完了”,这种过度消极的思维模式,远超“叛逆期不服管”的范畴,可能是抑郁情绪的早期表现。

为何青少年情绪问题容易被误当作“叛逆”?一方面,家长对“青春期心理特点”的认知存在偏差,将“叛逆期”视为“万能解释”,忽视了情绪问题的专业性;另一方面,青少年情绪表达往往“不直接”,他们可能用“顶嘴”“摆脸色”等叛逆式行为掩盖内心的焦虑或抑郁,导致家长只看到表面冲突,没察觉深层心理需求。此外,部分家长存在“心理问题=矫情”的偏见,不愿承认孩子可能面临心理困扰,下意识用“叛逆”回避问题,进一步延误干预。

临床实践表明,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干预“越早效果越好”,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上述信号,需把握3个关键干预步骤:

第一步:停止“贴标签”,先“倾听”再“判断”。当孩子表现出情绪异常时,避免第一时间指责“你就是叛逆”,而是用温和的语气主动沟通,比如“我发现你最近不太开心,愿意和我说说吗?”。倾听时不打断、不反驳,即使不认同孩子的想法,也先接纳他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才愿意暴露真实感受。

第二步:区分“程度”,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若孩子的情绪问题持续1-2周未缓解,且已影响到学习(如成绩骤降、频繁请假)、社交(如拒绝出门见人)或生理健康(如失眠、厌食),需及时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的“心理科”或“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就诊。医生会通过专业评估(如心理量表、访谈)判断是否存在情绪障碍,避免家长凭主观经验误判。

第三步:调整家庭互动模式,减少“情绪刺激”。很多青少年情绪问题与家庭环境相关,比如家长过度关注成绩、经常否定孩子、家庭氛围紧张等。家长需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多关注他的“努力过程”而非“结果”(如“这次你比上次认真,已经很棒了”);避免在饭桌上或睡前批评孩子,减少“说教式沟通”,多用“陪伴式支持”(如一起散步、看电影),让家庭成为孩子的“情绪安全区”。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青少年情绪问题并非“不治之症”,通过专业干预(如心理治疗、必要时配合药物)和家庭支持,多数孩子能逐步恢复心理健康。可怕的不是情绪问题本身,而是家长将“情绪信号”当作“叛逆”视而不见,让小问题演变成大困扰。青春期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唯有放下“叛逆期滤镜”,用科学的眼光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才能为他们的心理健康筑牢防线。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