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发热不盲目退热,这些感染信号要警惕
发布时间:2025-11-03    阅读:7次
来源:本站 作者:孔宁

孔宁 河南宏力医院感染科

“发烧了赶紧吃退烧药”“体温超过38.5℃就得降温”,生活中,不少人一旦出现发热症状,就急于用药物或物理方式退热。然而,发热并非完全是“坏事”,它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盲目退热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尤其是当发热伴随某些感染信号时,更需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发热本质上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受到致热原(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刺激后,将体温调定点上移的结果。当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白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会加速增殖并清除病原体,而发热能进一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研究表明,体温每升高1℃,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可提升20%~30%,同时还能抑制部分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因此,适度发热是身体对抗感染的“防御武器”,过早或过度干预反而可能干扰免疫应答,延长病程。

盲目退热的风险远不止于此。最关键的是,退热可能掩盖感染的典型症状,导致误诊或延误治疗。例如,细菌性肺炎早期可能表现为发热、咳嗽,若急于用退烧药将体温降至正常,咳嗽等症状可能被忽视,等到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时,病情已发展至中晚期;又如泌尿系统感染,发热可能是早期唯一明显症状,盲目退热后,尿频、尿急、尿痛等局部症状不突出,容易被误认为“感冒”,进而引发肾盂肾炎等严重并发症。此外,滥用退热药物还可能带来副作用,比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会损伤肝脏,布洛芬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或肾功能损害,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用药风险更高。

发热时,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体温数字本身,而是是否伴随提示严重感染的“危险信号”。这些信号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一旦出现,即使体温未达到“高热”标准,也需立即就医。

从全身症状来看,持续高热不退是重要警示。若发热超过3天,且服用常规退热药后体温仍无法降至38℃以下,或体温反复升高至39℃以上,可能提示感染较为严重,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等——这类感染若不及时控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可能随血液扩散至全身,损害多个器官。同时,发热伴随寒战(全身发抖、怕冷)也需警惕,寒战通常意味着病原体在体内大量繁殖,导致体温快速上升,常见于细菌性感染,如急性胆囊炎、肾盂肾炎等。此外,发热时出现意识改变,如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甚至胡言乱语、意识模糊,尤其在老年人和儿童中,可能是颅内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的信号,需紧急就医排查。

局部感染信号同样不能忽视。呼吸道感染相关的信号包括:发热伴随剧烈咳嗽,咳出黄绿色脓痰或痰中带血,同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可能提示细菌性肺炎;若伴随咽痛剧烈、吞咽困难,扁桃体上出现白色或黄色脓点,则可能是化脓性扁桃体炎。泌尿系统感染的典型信号为发热伴随尿频、尿急、尿痛,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洗肉水样)或有明显异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腰背部酸痛,提示可能存在肾盂肾炎。消化系统感染的信号包括发热伴随频繁呕吐、腹泻,呕吐物带血或腹泻物为黏液脓血便,同时出现腹痛剧烈且固定,可能是细菌性痢疾、急性阑尾炎或肠梗阻等疾病,需及时通过检查明确诊断。

对于特殊人群,感染信号的警惕标准更需严格。婴幼儿发热时,若出现持续哭闹不止、拒绝进食进水、前囟门隆起(提示颅内压升高)、皮肤出现花纹或瘀斑,即使体温未达39℃,也可能是严重感染的表现;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衰退,发热症状可能不典型,甚至体温仅轻度升高(37.5℃~38℃),但伴随精神淡漠、尿量减少、血压下降,需警惕感染性休克的风险;孕妇发热若伴随腹痛、阴道出血或胎动异常,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需立即就医评估。

科学应对发热的核心是“观察信号、合理干预”。当体温低于38.5℃,且无明显不适时,可通过多喝水、减少衣物(避免捂汗)、保持室内通风等方式物理降温,同时密切观察症状变化;若体温超过38.5℃,或因发热导致头痛、肌肉酸痛等不适影响休息,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物,但需严格按照剂量和间隔时间使用,避免重复用药。

最重要的是,一旦出现上述感染信号,无论体温高低,都应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胸片等检查明确感染类型和部位,再进行针对性的抗感染治疗。发热不是“敌人”,盲目退热才会给感染留下“可乘之机”——只有学会识别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才能在保护免疫系统的同时,及时揪出潜在的感染隐患,让身体安全恢复健康。


  下一篇:没有了!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