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慢阻肺:不只是咳嗽,而是呼吸的“沉默杀手”
发布时间:2025-06-02    阅读:7次
来源:本站 作者:汤聪

汤聪 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在呼吸科门诊,常有患者因持续咳嗽、咳痰前来就诊,却误以为只是“老慢支”或普通感冒,直到出现活动后气短才重视起来,此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种被忽视的疾病,正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作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慢阻肺以其隐匿的发病进程、不可逆的肺功能损伤,被称为呼吸的“沉默杀手”,它绝非简单的咳嗽,而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慢性疾病。

1 认知误区:咳嗽背后的“隐形肺损伤”

多数人对慢阻肺的认知停留在“长期咳嗽、咳痰”层面,将其与吸烟后的常见症状画等号,这种误解直接导致疾病检出率偏低。事实上,咳嗽、咳痰只是慢阻肺的早期表现,其核心病理改变是气道狭窄和肺组织弹性减退,就像逐渐老化的气球,充气后难以完全回缩,导致氧气交换效率不断下降。

临床数据显示,慢阻肺患者从出现肺功能损伤到出现明显气短症状,平均间隔约10年。在这漫长的“沉默期”内,肺功能以每年2%3%的速度递减,远快于健康人群。等到患者爬楼梯、散步都感到呼吸困难时,肺功能往往已受损50%以上,此时治疗难度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也会严重下降。因此,不能仅凭咳嗽是否剧烈来判断病情轻重,更要警惕这种“沉默的肺损伤”。

2 高危人群:这些“雷区”请务必避开

慢阻肺的发病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中以下几类人群属于高危群体,需重点防控。

吸烟是慢阻肺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4~6倍。香烟中的焦油、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反复刺激气道黏膜,引发慢性炎症,逐渐导致气道结构变形、狭窄。此外,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的人群,患病风险也会显著升高。

职业暴露和环境污染同样不可忽视。长期从事煤矿、粉尘加工、建筑施工等行业的人群,若未做好防护,吸入的粉尘、化学气体等会直接损伤肺组织;而空气污染中的PM2.5、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也会增加慢阻肺的发病几率。另外,反复呼吸道感染、遗传因素、年龄增长等,也是慢阻肺的重要诱因。

3 早期识别:抓住“预警信号”是关键

慢阻肺的“沉默”并非毫无破绽,只要留意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就能实现早期发现。除了长期反复的咳嗽、咳痰(痰液多为白色黏液或泡沫状,晨起时较多),若出现以下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一是活动后气短,如走路快一点、爬几层楼梯就感到呼吸急促,休息后可缓解;二是胸闷、喘息,尤其在秋冬季节或感冒后症状加重;三是频繁感冒,且感冒后咳嗽、咳痰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难以痊愈。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通过简单的吹气测试,就能准确评估肺功能状况。对于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也不能掉以轻心。此外,胸部CT、血常规等检查,可帮助排除其他肺部疾病,为诊断提供依据。

4 科学防控:治疗与养护缺一不可

慢阻肺虽然是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养护,能够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戒烟是防控慢阻肺的首要措施,无论患病与否,戒烟都能减少肺功能损伤,降低发病风险。对于已患病的患者,戒烟后病情进展速度可降低50%以上。

药物治疗需遵循医嘱,常用药物包括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可有效缓解气道狭窄,改善呼吸功能。在急性加重期,需及时就医,通过抗感染、吸氧等治疗控制病情。同时,康复训练也至关重要,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训练,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肺通气效率。此外,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合理饮食,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避免接触粉尘、烟雾等刺激性物质,都能为肺部健康“保驾护航”。

慢阻肺的可怕之处在于其隐匿性和公众认知的不足。面对这个呼吸的“沉默杀手”,我们既要打破“咳嗽无关紧要”的认知误区,关注高危因素,更要学会识别早期信号,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抵御疾病侵袭,守护好我们的呼吸健康。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