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梗阻性黄疸不用慌,介入治疗有良方
发布时间:2025-05-30    阅读:5次
来源:本站 作者:王伟迪

王伟迪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介入科

常有患者因“皮肤发黄、小便像浓茶、大便发白”前来就诊,经检查后被确诊为梗阻性黄疸。不少患者一听到“黄疸”“梗阻”就忧心忡忡,担心需要开腹大手术。其实,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梗阻性黄疸早已不再是难治之症,微创介入治疗已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良方”,让患者在创伤小、恢复快的前提下重获健康。

梗阻性黄疸并非独立疾病,而是由于胆道系统(包括胆管、胆囊等)被结石、肿瘤、炎症狭窄等因素堵塞,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反流入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胆汁是肝脏分泌的重要消化液,一旦排出通道受阻,不仅会导致皮肤、巩膜黄染,还会出现皮肤瘙痒、尿色加深、粪色变浅、腹痛、发热、消化不良等症状。若长期不解除梗阻,胆汁淤积会损伤肝细胞,引发胆汁性肝硬化、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疏通胆道是治疗的核心。

导致梗阻性黄疸的病因复杂,常见的有三大类:一是胆道结石,如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脱落堵塞主胆管,是中青年患者的主要病因;二是胆道及周围肿瘤,如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肝癌压迫胆道,多见于中老年人;三是胆道狭窄,由胆道炎症、手术疤痕、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因素引起。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案虽有差异,但介入治疗凭借其微创优势,已成为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如CT、超声、DSA)引导下,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微创器械,在体外进行操作,直达病变部位完成治疗的技术。针对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核心思路是“疏通胆道、恢复胆汁引流”,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常用方式: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是基础且关键的介入手段。医生在超声或CT引导下,用细穿刺针从腹部皮肤刺入肝脏内的扩张胆管,成功后植入引流管,将淤积的胆汁直接引流至体外(外接引流袋)或肠道内。这种方法能快速降低体内胆红素水平,缓解黄疸症状,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对于晚期肿瘤导致的梗阻,PTCD可作为姑息治疗手段,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于结石或炎症引起的梗阻,在引流减黄后,还可进一步通过介入方式取出结石或扩张狭窄部位。

胆道支架置入术则更适合需要长期保持胆道通畅的患者。在PTCD的基础上,医生通过导管将一枚可扩张的金属支架送至胆道梗阻部位,支架撑开后能永久性支撑堵塞的胆管,恢复胆汁的正常流动,无需长期携带引流袋。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胆管癌、胰腺癌等肿瘤引起的恶性梗阻,以及良性狭窄经扩张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者,具有一次治疗、长期获益的优势。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介入治疗的优势十分显著。首先是创伤小,仅需局部麻醉,皮肤切口仅几毫米,术后无明显疤痕;其次是恢复快,手术时间通常1-2小时,术后1-2天即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一般5-7天,远短于开腹手术;再者是适应范围广,无论是高龄、体弱、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无法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还是晚期肿瘤患者,都能接受介入治疗;最后是疗效确切,多数患者术后1-3天黄疸症状就会明显缓解,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需要注意的是,介入治疗虽微创安全,但也需严格遵循适应症,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制定方案。患者在术后需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挤压、扭曲,同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此外,术后还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检查,以便医生了解胆道通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梗阻性黄疸,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如果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粪色变浅、皮肤瘙痒等症状,切勿拖延,应及时到医院消化内科或介入科就诊,通过腹部超声、CT、肝功能等检查明确病因。如今,介入治疗已成为梗阻性黄疸治疗的重要手段,以其微创、高效、安全的特点,帮助无数患者摆脱了病痛困扰。因此,确诊梗阻性黄疸后无需过度恐慌,相信现代医学技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就能早日恢复健康。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