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迪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介入科
腹主动脉瘤被称为潜伏在腹腔里的“定时炸弹”——它是腹主动脉局部扩张形成的病理性凸起,如同血管壁上鼓起的“气球”,一旦破裂,死亡率高达80%以上。过去,治疗腹主动脉瘤必须依靠开腹大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如今,血管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微创治瘤”成为现实,无需开腹即可精准修复病变血管,帮助患者轻松告别手术创伤与死亡风险。
腹主动脉是人体腹部最粗大的动脉血管,负责为腹腔脏器、盆腔及下肢供血。当血管壁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龄、吸烟等因素受损时,弹性会下降,在血流压力作用下逐渐向外膨出,形成腹主动脉瘤。这种疾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是在体检做腹部超声时偶然发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腹部隐痛、腰背部胀痛,或摸到腹部搏动性肿块。值得警惕的是,腹主动脉瘤的扩张速度会随血压波动、血管条件恶化而加快,当直径超过5.5厘米,或每年扩张速度超过1厘米时,破裂风险会急剧升高,一旦破裂,短时间内就可能因大出血危及生命。
在介入治疗诞生前,传统开腹手术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唯一选择。手术需要在腹部切开长达20-30厘米的切口,逐层分离腹腔脏器,暴露腹主动脉瘤,然后用人工血管替代病变血管。这种手术创伤极大,不仅会损伤腹部肌肉和神经,还可能引发腹腔感染、脏器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养1-2个月,且高龄、体弱或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往往因无法耐受手术而失去治疗机会。
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腔内修复术成为腹主动脉瘤的主流治疗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治疗格局。这种介入手术无需开腹,核心原理是通过血管腔内的微创操作,将定制的支架精准送达腹主动脉瘤部位,撑开后贴合血管壁,隔绝动脉瘤与血流,让血液通过人工血管正常流通,从而消除破裂风险。
介入治疗的操作过程十分精准微创:医生在患者大腿根部做两个不足1厘米的小切口,通过切口将导管、导丝等微创器械送入股动脉,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的实时引导下,逐步将器械送达腹主动脉瘤位置;通过导管测量血管直径、瘤体长度等数据,确认支架型号匹配后,将压缩状态的支架释放,支架自动扩张并固定在正常血管壁上,完成对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整个手术仅需局部麻醉,耗时1-2小时,术中出血量不足100毫升,患者全程保持清醒,术后无需缝合大伤口,仅需用无菌纱布覆盖即可。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介入治疗的优势堪称“革命性”:一是创伤极小,避免了腹部大切口和脏器牵拉,术后疼痛轻微,几乎无明显疤痕;二是恢复极快,患者术后6-8小时即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仅需3-5天,出院后1-2周就能恢复正常生活和轻度工作;三是安全性高,术中无需暴露腹腔脏器,并发症发生率仅为传统手术的1/3,尤其适合高龄、体弱、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高危患者;四是疗效确切,支架能长期稳定支撑血管,术后复发率低,患者远期生存率与开腹手术相当。
需要注意的是,介入治疗虽优势显著,但并非所有腹主动脉瘤患者都适用,需通过腹部CT血管造影(CTA)评估瘤体位置、形态、血管直径等指标,由专业血管介入医生判断是否符合手术适应症。患者术后需遵医嘱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同时定期复查腹部超声或CTA,监测支架位置和血管通畅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干预。
预防腹主动脉瘤同样重要。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男性、长期吸烟、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病史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治疗;日常生活中保持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控制基础疾病,戒烟限酒,能有效降低腹主动脉瘤的发生和扩张风险。
如今,介入治疗已成为腹主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式,以微创、高效、安全的特点,让无数患者摆脱了“开腹大手术”的恐惧和风险。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革新,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微创,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医疗体验和更长的健康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