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从“肺主气”谈养生:中医呼吸保健的5个日常妙招
发布时间:2025-03-11    阅读:4次
来源:本站 作者:贺志敏

贺志敏 许昌市立医院呼吸科

在中医理论中,肺被称为“华盖”,是人体五脏中位置最高的器官,如同撑起的伞盖,保护着其他脏腑。而“肺主气,司呼吸”是中医对肺功能的核心概括——肺不仅掌管着人体与自然界的气体交换,还负责全身气的生成与运行。一旦肺的功能失调,就会出现气短乏力、咳嗽气喘、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从中医角度做好呼吸保健,对整体健康至关重要。以下5个日常妙招,助你养好肺气,守护健康。

一、腹式呼吸:唤醒肺的“深层力量”

中医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呼吸不仅关乎肺,还与肾的纳气功能相关。现代人常因久坐、压力大而习惯“胸式呼吸”,这种呼吸浅而短,仅用到肺的上半部,无法充分发挥肺的换气功能,长期下来易导致肺气不足。

腹式呼吸则能调动肺的深层功能。具体方法是:取坐姿或站姿,全身放松,双手轻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自然鼓起,想象气息从鼻腔进入,缓缓下沉至丹田(肚脐下方),此时胸部尽量保持不动;呼气时,腹部慢慢收紧,仿佛将肺内的浊气全部排出,呼气时间可稍长于吸气。每天早晚各练习510分钟,能增强肺的通气量,改善肺部循环,同时带动肾的纳气功能,让呼吸更深沉有力。

二、鼻吸鼻呼:守住肺气的“天然屏障”

中医强调“肺开窍于鼻”,鼻腔是肺气出入的门户,具有过滤、加温、湿润空气的作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习惯用嘴呼吸,尤其是运动或睡觉时,这会让未经处理的冷空气、灰尘直接进入肺部,加重肺的负担,还可能导致口干、咽喉不适。

坚持“鼻吸鼻呼”是保护肺气的简单方法。鼻腔内的鼻毛和黏膜能阻挡污染物,使吸入的空气更温和洁净,减少对肺的刺激。若存在鼻塞等问题,可先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通畅;运动时若需大量换气,可采用“鼻吸嘴呼”的方式,但需注意用嘴呼气时嘴唇微张,让气息缓慢呼出,避免过度急促。

三、按揉穴位:畅通肺气的“能量开关”

 

中医认为,人体经络上的特定穴位能调节肺的功能,日常按揉可起到宣通肺气、缓解不适的作用。

中府穴:位于胸前外侧,横平第一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此穴是肺经的起始穴,按揉时用食指或中指轻轻按压,每次12分钟,能缓解咳嗽、胸闷,改善肺部通气。

太渊穴:在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作为肺经的原穴,太渊穴能补肺气、调气血,按揉时力度适中,每天35次,对气短乏力、咽喉干痒有辅助缓解作用。

膻中穴: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线上。此穴是气的汇聚之处,用手掌顺时针轻揉2~3分钟,可宽胸理气,缓解呼吸不畅、胸闷等症状。

四、秋冬润肺:顺应时节的“养肺之道”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肺属“金”,与秋季相应,而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易伤肺津,导致干咳、皮肤干燥、口鼻干涩等“秋燥”症状。因此,秋冬时节需注重润肺生津,为肺气“补水”。

饮食上,可多吃具有润肺功效的食物,如梨(生吃清热,熟吃润肺)、银耳(可煮羹汤,滋阴润燥)、百合(煮粥或炒菜,补肺安神)、蜂蜜(温水冲服,润肺止咳)等。同时,要少吃辛辣刺激、油炸烧烤类食物,以免加重肺燥。此外,秋冬室内空气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在40%60%之间,避免肺津过度流失。

五、情志调畅:呵护肺气的“心理良药”

中医认为“悲则气消”,过度悲伤、忧虑等负面情绪会损伤肺气,导致气短、精神萎靡;反之,肺气不足也可能让人更容易感到悲观。因此,调畅情志是养肺的重要一环。

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到公园散步、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平和。中医还提倡“笑能宣肺”,适度的笑能使胸廓扩张,增加肺活量,促进肺气流通,让身体更轻松。每天有意识地让自己多微笑,不仅能调节情绪,更能间接滋养肺气。

肺的健康关乎全身气的运行,从“肺主气”的理论出发,呼吸保健并非复杂的学问,而是融入日常的细微习惯。腹式呼吸增强肺功能,鼻吸鼻呼筑牢屏障,按揉穴位畅通气机,秋冬润肺顺应时节,情志调畅呵护肺气——这5个妙招看似简单,长期坚持却能让肺气充盈、呼吸顺畅,为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养肺如护伞,唯有日常用心,方能四季安康。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