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从图像到诊断:超声科医生如何“看图说话”识别疾病?
发布时间:2023-03-21    阅读:33次
来源:本站 作者:田华瑞

田华瑞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

当患者躺在检查床上,超声探头在皮肤表面轻轻滑动,显示屏上随之出现黑白相间的动态图像——这是医院超声科最常见的场景。这些看似杂乱的光点和线条,在超声科医生眼中却藏着疾病的密码。他们如何从这些灰度图像中“读”出健康隐患?这背后是一门融合技术、经验与逻辑的“看图说话”艺术。

一、超声图像:身体内部的“实时影像”

超声成像的原理并不复杂,它利用高频声波(超声波)穿透人体组织,当声波遇到不同密度的结构(如肌肉、血管、脏器)时,会产生反射信号,经仪器处理后形成实时动态图像。与CT、核磁共振不同,超声没有辐射,且能实时观察器官运动(如心脏跳动、胎儿活动),因此成为腹部、心脏、妇产科等领域的首选检查方式。

但超声图像的解读难度不小。它不像CT图像那样层次分明,而是通过灰度差异(从黑色到白色)呈现组织特性:液体(如血液、腹水)通常呈黑色,实质性器官(如肝脏、脾脏)呈中等灰度,钙化或骨骼则呈白色。医生需要在这些动态变化的灰度中,捕捉异常信号。

二、“看图”的基础:认识正常结构

要识别异常,必先熟悉正常。超声科医生的“基本功”,是对人体各器官的正常超声表现烂熟于心。以肝脏为例,正常肝脏在超声图像上呈均匀的中等灰度,内部可见清晰的血管分支,像树枝一样由粗到细分布;而胆囊则是一个黑色的“囊袋”,壁薄且光滑,内部没有杂质。

这种“正常模板”的建立,需要长期积累。医生不仅要掌握标准图像,还要考虑个体差异:肥胖者的图像可能因脂肪干扰而模糊,瘦弱者的器官边界可能更清晰;儿童与老年人的器官形态、回声特性也存在区别。只有将这些变量纳入考量,才能准确判断“什么是不正常”。

三、“说话”的关键:捕捉异常信号

在熟悉正常结构的基础上,医生会重点关注三类异常信号:

形态改变器官的大小、形状发生异常,往往提示病变。比如,正常肾脏像蚕豆,大小约10-12厘米,若图像显示肾脏明显增大,且内部结构紊乱,可能是肾炎或肾积水;若体积缩小、表面凹凸不平,则可能是慢性肾病。

回声异常这是判断病变性质的核心。比如,肝脏内出现一个“白色亮点”,可能是钙化灶(良性),也可能是肿瘤(恶性);若出现“黑色无回声区”,可能是囊肿(良性,内部为液体),也可能是脓肿(感染导致的液体聚集)。医生会结合回声的边界、形态、血流情况进一步区分:良性囊肿通常边界清晰、无血流信号;而恶性肿瘤往往边界模糊、内部血流丰富。

功能异常超声的实时性使其能观察器官功能。例如,心脏超声中,医生通过观察心室壁的运动幅度、瓣膜的开合状态,判断心脏收缩是否有力、瓣膜是否关闭不全;在甲状腺检查中,通过探头加压观察组织弹性,可初步区分结节是硬(可能恶性)还是软(可能良性)。

四、从图像到诊断:逻辑推理的过程

识别异常信号只是第一步,医生还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将图像信息与临床信息结合,最终形成诊断。这个过程像“破案”:图像是线索,患者的症状、病史是辅助证据,最终指向疾病。对于复杂病例,医生可能需要多次检查或结合其他手段。例如,发现甲状腺结节后,若超声提示“边界不清、钙化、血流丰富”,医生会建议做穿刺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是否为恶性。

五、技术与经验:缺一不可的“利器”

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离不开技术与经验的双重支撑。现代超声技术的进步,为医生提供了更多“工具”: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血管内血流方向和速度,帮助判断肿瘤是否有血供;弹性成像技术通过测量组织硬度,辅助区分良恶性结节;三维超声则能构建器官的立体图像,更直观地显示病变形态。

但技术只是辅助,经验的价值无可替代。一位资深医生能从细微的灰度变化中察觉异常——比如,早期肝癌的超声表现可能只是“稍低回声”,与正常肝组织差异极小,只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捕捉到这种“不明显的异常”。正如有医生所说:“看100张正常图像,不如看1张典型的异常图像;但看100张异常图像,才能练就一眼识病的能力。”

超声科医生的工作,像是在黑白世界里“寻宝”——他们在动态变化的图像中,用专业知识解码异常信号,将无声的光点转化为精准的诊断让疾病在早期被发现,让治疗更及时,让健康更有保障。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