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彬 夏邑县中医院西药房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抗休克和免疫抑制作用。自 20 世纪 40 年代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它已成为治疗多种疑难重症的 “利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然而,糖皮质激素也是一把 “双刃剑”—— 用对了能快速控制病情,堪称 “救星”;滥用或误用则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沦为 “毒药”。了解糖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原则,对医生和患者都至关重要。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广泛,其核心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活化、减少炎症介质释放、调节免疫反应等,快速缓解机体的过度炎症状态。在以下疾病治疗中,它的作用不可替代:
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这类疾病因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引发慢性炎症。糖皮质激素能迅速减轻关节肿痛、皮疹、发热等症状,延缓器官损伤。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狼疮性肾炎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可快速控制病情,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在脓毒症休克、过敏性休克等危急情况下,糖皮质激素能稳定血管壁、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帮助患者渡过休克难关。对于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肺部炎症渗出,改善呼吸功能。
接触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以及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糖皮质激素可通过抑制过敏反应和炎症,快速缓解瘙痒、红肿、喘息等症状。例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一线药物,能有效控制气道炎症,减少急性发作。
器官移植后,糖皮质激素是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的基础用药,通过抑制免疫细胞活性,降低移植器官被排斥的风险。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中,糖皮质激素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是联合化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与用药剂量、疗程密切相关,短期小剂量使用通常较安全,但长期大剂量滥用会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
• 库欣综合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腹部肥胖而四肢消瘦)、皮肤紫纹、痤疮、多毛等,这是由于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重新分布、蛋白质分解加速所致。
• 糖尿病:糖皮质激素可拮抗胰岛素作用,升高血糖,长期使用可能诱发 “类固醇性糖尿病”,尤其对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风险更高。
• 骨质疏松与骨折:它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加速破骨细胞生成,导致骨量流失。儿童长期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成人则易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即使轻微外力也可能引发腰背剧痛。
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抵抗力,使患者易受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侵袭。例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肺结核复发风险增加,还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真菌感染(如口腔念珠菌病、肺曲霉病),且感染后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治。
糖皮质激素可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黏膜修复,增加胃溃疡和胃出血的风险。与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联用的患者,这种风险会进一步升高,严重时可能出现消化道大出血。
部分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后会出现兴奋、失眠、焦虑等精神症状,少数人可能诱发躁狂或抑郁。儿童长期使用还可能影响认知功能,而突然停药则可能引发头痛、乏力、情绪低落等 “戒断综合征”。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高血压(水钠潴留所致)、白内障、青光眼、皮肤萎缩(变薄、易瘀青)等。局部滥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如在面部长期涂抹强效激素药膏),可能引发激素依赖性皮炎,表现为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皮疹,且停药后症状加重。
要发挥糖皮质激素的 “救星” 作用,避免其 “毒性”,需遵循以下原则:
只有在明确适应证时才使用糖皮质激素,避免用于普通感冒、轻微关节痛等无需激素治疗的疾病。例如,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使用激素虽能暂时退热,但会抑制免疫,延长病程,得不偿失。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和疗程。例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可采用小剂量(泼尼松 5-10mg / 天)长期维持;而治疗狼疮危象时,则需大剂量(甲泼尼龙 500-1000mg / 天)冲击治疗,且疗程通常不超过 3 天。
能局部使用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全身用药,以减少全身不良反应。例如,支气管哮喘首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过敏性皮炎可选用弱效外用激素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且面部、儿童皮肤应避免使用强效激素。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机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会受到抑制,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跳(原发病症状加重)或肾上腺危象(低血压、低血糖、休克)。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如每周减少泼尼松 5mg,直至达到最小有效剂量或停药。
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查血糖、血压、骨密度、血常规等,及时发现异常并干预。例如,长期使用者可补充钙剂(如碳酸钙)和维生素 D,预防骨质疏松;有胃溃疡风险者可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
部分患者因担心副作用,拒绝医生开具的糖皮质激素处方,导致病情延误。实际上,在适应证明确的情况下,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获益远大于风险,如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若不及时使用激素,可能出现肾衰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等致命后果。
一些患者在症状减轻后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按疗程进行,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需长期维持治疗,随意停药可能使之前的治疗前功尽弃。
某些宣称 “快速见效” 的皮肤病药膏、止咳平喘药,可能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短期效果显著,但长期滥用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且因成分不明,风险更难控制。
糖皮质激素的 “救星” 与 “毒药” 身份,完全取决于是否合理使用。它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神药,而是一把需要谨慎驾驭的 “医疗利器”。医生应严格把握适应证,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患者则需遵医嘱用药,不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同时了解可能的不良反应并积极配合监测。只有医患共同努力,才能让糖皮质激素在治疗疾病中发挥最大作用,同时将风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