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医聊
  河南医聊
小儿血常规解读:从贫血到感染的信号密码
发布时间:2025-06-24    阅读:27次
来源:本站 作者:陈旭赛

郑州万安妇产医院检验科  陈旭赛

当孩子生病就医时,血常规检查几乎是必做项目。拿到一张密密麻麻的数据单,家长们常常一头雾水,那些上下浮动的箭头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实,血常规就像一本“健康密码本”,通过解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关键指标,能精准捕捉孩子从贫血到感染的健康信号。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破译这份重要的健康密码。

一、红细胞:判断贫血的核心指标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为身体各组织器官“供氧”。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和红细胞压积(HCT)是评估是否贫血的核心数据。儿童贫血诊断标准会随年龄变化,比如6个月至6岁儿童血红蛋白低于110g/L,就可诊断为贫血。

如果孩子血红蛋白数值偏低,可能意味着缺铁性贫血。这种情况在婴幼儿期尤为常见,由于孩子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的需求量大,若辅食添加不当,很容易出现铁摄入不足。当红细胞体积变小(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降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降低)时,结合血清铁蛋白等指标,医生就能确诊缺铁性贫血。此外,地中海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疾病,也会在红细胞指标上呈现不同的异常特征,需要进一步检查鉴别。

贫血的孩子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活动耐力下降,长期贫血还会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及时发现并补充铁剂、调整饮食结构,能有效改善孩子的贫血状况。

二、白细胞:免疫系统的“侦察兵”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力军,根据形态和功能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它们各司其职,在血常规报告中以不同的数值反映身体的免疫状态。

当孩子受到细菌感染时,血常规最典型的表现是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比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可能从正常的(4-10)×10/L飙升至15×10/L甚至更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超过70%。此时,中性粒细胞会奔赴感染部位,吞噬并消灭细菌。

而在病毒感染时,情况有所不同。多数病毒感染会导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例如孩子感染流感病毒后,淋巴细胞会迅速启动免疫应答,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可能明显增加。此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与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相关,如孩子患过敏性鼻炎、湿疹,或肠道感染蛔虫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值会升高。

通过白细胞的分类和计数,医生能初步判断孩子感染的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疗病毒感染,还可能破坏孩子肠道菌群平衡,影响免疫力,因此准确解读白细胞指标意义重大。

三、血小板:凝血功能的“守护者”

血小板虽小,却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身体出现伤口时,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在破损处,形成血栓堵住出血口。血常规中的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一般在(100-300)×10/L。

如果血小板数值低于正常下限,孩子可能面临凝血功能障碍,轻微碰撞就容易出现瘀斑、瘀点,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内脏出血等情况。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都会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或破坏增加。而血小板数值升高,可能提示身体存在炎症、感染或骨髓增殖性疾病。例如孩子患有川崎病时,在恢复期血小板常常会明显升高,需要密切监测并预防血栓形成。

血常规检查就像孩子健康的“晴雨表”,每一个指标都是重要的健康线索。家长无需对异常数值过度焦虑,但也不能忽视这些信号。当拿到血常规报告后,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结合孩子的症状、病史进行综合分析,让这份“健康密码”真正成为守护孩子健康的有力武器。


  • 电话:0371-65749110  手机:15890150570

    邮箱: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河南广播电视台

  • 微信

    公众号

    微信
    抖音

    抖音

    抖音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博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抖音
快手
视频号
微信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河南法治频道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